日本“人间国宝”专访系列 • 莳绘,追求内心之美
编者荐语:
日本“人间国宝”专访第三弹·莳绘,带来室濑和美老师对于“向人学习 向物学习 向自然学习”的感悟,并撷取《日本人间国宝·传统工艺》书中内田笃吴先生专访室濑和美老师的部分内容,真实还原“人间国宝”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。
“人间国宝”,即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,是指基于1949年政府制定的《文化财保护法》,经文部科学省认证颁发,能够制作或表演官方指定文化财产的个人或团体。虽然在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出现,但人们普遍使用“人间国宝”来称呼他们。
截至2021年1月,工艺技术方面被认定并仍健在的“人间国宝”共有57名。“人间国宝”是拥有最高工艺技术的工艺家,同时也是引领现代日本美术的艺术家。
本月,一览扶桑将从2023年出版的《日本人间国宝·传统工艺》一书中,精选出四期日本“人间国宝”专访系列,向读者介绍这一群“思考时是艺术家,制作时是职人”的工艺大师们。
第三期:室濑和美
2008年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莳绘”技术保持者
室濑和美,1950年生于东京。在东京艺术大学上学时师从六角大壤和田口善国(1923-1998,1989年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莳绘”技术保持者),同时跟随父亲室濑春二学习,并从松田权六(1896-1986,1955年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莳绘”技术保持者)那里领悟了“向人学习向物学习向自然学习”的创作理念。以此为基础,通过对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观察,室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。他汲取古典传统的精华,追求用造型表现自然中的无形,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目标。室濑坚持在日本传统工艺展发表作品,同时还通过参加国宝、重要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修复及复原仿造工程,掌握了高超的漆艺技法。室濑基于丰富的经验,不断对日本传统工艺之美进行深刻的阐释,其作品既富有日本传统美学的底蕴,又充满现代的气息和格调。
莳绘螺钿八棱箱 彩光 2000年
“莳绘”是漆工艺的装饰技法之一,是在漆绘的底漆上撒上金银等金属粉来表现纹样的技法。“莳绘”技法起源于8世纪,10世纪以后迅速作为日本独特的工艺发展起来。室濑曾有机会研究被称为“莳绘”源流的正仓院宝物“末金缕太刀”,认识到“金属粉粒所表露的情感才是‘莳绘’表现的原点”。室濑说:“从中世纪至近代都是将金粉磨细后使其呈现出金色,但‘莳绘’则讲究金粉颗粒的材料感。19世纪的工艺展现了高超精美的技巧,而我现在更注重发挥材料的特点,制作能够呈现金粉特性的‘莳绘’。”《莳绘螺钿八棱箱彩光》获得2000年第47届日本传统工艺展东京都知事奖,是完美体现室濑创作风格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。《莳绘螺钿圆筥秋奏》是2017年为了拍摄宝丽传统文化振兴财团的传统文化纪录片而定制的作品,室濑以“莳绘”技法为主,结合镶嵌贝壳的“螺钿”技法,采用丰富多彩的色彩来表现。这件作品风格独特,兼具传统的端庄造型和现代感的气质。
莳绘螺钿圆筥 秋奏 2017年
室濑1973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就读时曾获安宅奖,1975年首次入选日本传统工艺展,此后主要在该展览发表作品,1985年获第32届日本传统工艺展日本工艺会奖励奖,2000年获第47届日本传统工艺展东京都知事奖,2002年获第49届日本传统工艺展日本工艺会奖励奖,2007年获得日本传统文化振兴奖,2008年获紫绶褒章。1991年,室濑开设了目白漆艺文化遗产研究所。著作有《漆文化——继承日本之美》(2002年,角川选书)。现居住于东京都。
专访室濑和美
采访者
MOA美术馆•箱根美术馆馆长内田笃吴
内田:请您特别谈谈松田权六老师传授的“向人学习 向物学习 向自然学习”这一遗训吧。
室濑:在我接受的教诲当中,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“向人学习”这首要一步。迈入大学的门槛后,向老师或者高年级学生学习,是求学的开始。当然这不仅限于大学,做学徒同样首先要“向人学习”。技法、材料、表现手法等都需要直接向他人学习,这也是最初期的学习方法。因为是直接学习,所以技能会被直接吸收,教授的一方当然也是从他的老师、老师的老师,甚至可以追溯到三代之前,习得其技艺和想法的。漆艺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,如果想要从更古老的时代开始学习的话,只靠学习老师是有局限性的。那么,下一步如何去做呢?只跟着老师学,你绝对无法超越老师。
那么,如何学习才能超越老师呢?只有到具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日本漆艺技术中去学,漆艺材料的持久性就是宝贵的财富。从1000年前,或者800年前、600年前的文物中学习古人所用的技术、材料和技法的创意,这就是第二阶段的学习方法。
到了这个阶段,田口老师告诉我,如果想要从物中学习,最好直接接触文物,他推荐我去做文物的修复工作。文物修复需要花一年的时间和文物近距离接触,是学习的绝好机会。更何况数百年前的器物如果出现破损或裂痕,你可以从裂痕中获得表面无法看到的大量信息。以漆器来说,其胎底是隐藏在漆涂膜下面的,但是通过修复文物,你就可以得到胎底的信息。因此,在两位老师“创作的同时最好学习修复技术”的教导下,我体会到了从陈年旧物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性。
室濑和美在工作中
但是,这些也只是接受式的学习,最为重要的还是创造性。面向未来,如何表现当今的时代,创作的感性是最重要的。其实,从身边的自然界中,出乎意料地能学到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东西,自然的生命感,哪怕仅仅是一片叶子,根部是怎样的,这些自然的构造,生物的生长状态,都是无法从过去的作品中学到的。自然的线条美和生命感等,只能从自然中学习。也就是说,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让自己成长,并与创作相结合。
这也是开始提到的“向人学习向物学习向自然学习”的三阶段学习法。或者也可以说,这是学习与表现并进,如何去表现从别人那里接受的东西,如何去表现从物品中获取的东西,如何去表现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。其实,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观。不到20岁时学到的这些,至今对我来说仍然是一笔财富。
奈良正仓院
(图|维基百科)
内田:您在20岁左右就学到了受益终身的人生准则,真是令人羡慕。
室濑:我自己也大受震撼,松田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——“室濑君,答案就在奈良的正仓院哦”,使我深切领悟到“向物学习”的方法。老师还告诉我:“那里每年秋天都可以看到展出的宝物,你应该去看看。”当我向老师汇报说“我去过了”之后,老师说:“可不是说光今年这一年去了就万事大吉,只要活着就要每年都去。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,每年去看的时候还都会出现以前没见过的宝物。正仓院的宝物就是如此深邃,所以每年不间断地观察是非常重要的。”自从那年秋天听了这些话之后,我直至现在仍然遵从着老师的教诲。学生时代经济拮据,我就乘坐夜班大巴去并且当天返回东京,这对我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,它也成了我的财富。教给我这些道理的正是松田权六老师。
2023年秋天的正仓院展
(图|库索)
内田:传统工艺中有非日常的场合使用的工艺品,也有日常中即那些在生活空间中使用的器物。您又如何看待工艺所具有的这种双重价值?
室濑:我认为不仅仅是双重,它甚至可以具有多重价值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,从日常到特殊的日子,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法,也会有一生仅有一次的邂逅。特别是每年在日本传统工艺展上展出的作品,作者会不计成本地制作自己想要呈现的作品,这项活动至今都没有改变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时代之声。
正仓院收藏宝物之一
平螺钿背八角镜,中国唐朝
(图|维基百科)
源自西方的纯粹艺术的艺术观,把只注重自我表现的创作排在上位,把日常使用或为人所用的东西排在下位。这是从欧洲传来的观念,而在日本强调的是通过活用材料去丰富日常生活的美,这不才是人类追求更高境界的美的行为吗?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,只制作自己想做的东西,这倒是可以用自我表达来概括。但如果是自我表达和受众接纳,两者都能满足的话,那么这就是在人类生活追求人性中更加强烈的美。
所以,我认为在今后的时代,后者才是重要的艺术。在丰富的人性中追求美,这是21世纪追求美的方式。它不同于20世纪追求美的方式。其中涵盖了从日常的美到一生一次的美。我希望两者都能得到满足。
内田:谈到了日本美术是生活美术,我认为这种理念会成为21世纪新的艺术的主干。现在,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工艺受到世界的瞩目。我觉得明确传统工艺思想和理念十分重要。
室濑:我觉得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追求恢复人性、恢复人类生活丰富性的时代。
八桥蒔绘螺钿砚箱
尾形光琳作,江户时代
东京国立博物馆藏
(图|维基百科)
内田:我认为在进行工艺美术制作时,理念十分重要。但是日本美术又具有其哲学不表露在外的特点。请您谈谈对于传统工艺思想和哲学的看法。
室濑:我想你现在所说的正是传统工艺思想。在日本,传统工艺是在一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的生活中探求美的思想,以及使用从自然中获取的材料创造美的行为。如何从前人那里学习这一理念,如何将学到的成果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,我觉得这两点非常重要。绝对不可否定过去。从前人积累的东西中挖掘优点,思考哪里是亮点,哪些是精华。我觉得这些想法就是传统工艺的思想内涵之所在。每一个时代,为了表现那个时代,都会去思考时代前沿的造型和创意表现,积累创作的经验。只要看了过去的东西就会理解这些。
说到传统,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就是固守旧的东西,但其实不然,过去积累的创作经验中传达出的共性,我认为这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观。我们如何接受它,并且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感性表现出来并传达给下一代,这是传统工艺的重要课题,在此必然存在着与自然的关系。如何将这两个重点传达给下一代,我认为这应是我们所持的立场。
内田:最后想请教一下,您被认定为“人间国宝”以后,生活有哪些变化?
室濑:我个人没有什么变化。因为我选择这份工作作为职业已经有50多年了,最初得到的教诲——松田权六老师的教诲已经变成血肉留在身体里,始终没有改变,这是成不成为“人间国宝”都不会变的东西。让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成长,并且要把这个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,这一点也不会改变。
松田权六作品
蒔绘螺钿有职文饰箱,1960年制作
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工艺馆藏
(图|维基百科)
只是,作为“人间国宝”,我思考的是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只是技术认定的制度。技术认定是基于这个技术出色的考量而被认定的,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掌握该技术的使用方法。如何表现内心之美?那项技术可以保留多少需表现出来?100%的技术要表现到什么程度?剩下的是自己的内心,或是感受力等,还有在看不到的地方能表现到什么程度。我认为这些就是“艺术性”,是可以让“人间国宝”进一步成长的东西。如果只强调技术就会落后于时代,也会变得毫无意义。
(本文摘编自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、公益社团法人日本工艺会编著《日本人间国宝·传统工艺》,商务印书馆出版。除特别注明外,文中图片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。)
《日本人间国宝·传统工艺》汇编了陶艺、染织、漆艺、金工、木工艺、竹工艺、人形、手抄和纸等八类传统工艺共四十种技艺技法,收入人间国宝五十七位保持者和十六个保持团体的制作技艺,并对七位人间国宝保持者进行深度专访,形象地呈现给中国的手工艺者、传承人、研究者、爱好者。
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“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”,持续为公益事业助力,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成为联通世界文化的丝路纽带。